胰腺肿物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单抗ADC药物BLM02D1 [复制链接]

1#

A.作用机制

BL-M02D1是具有抗肿瘤活性的靶向Trop2的抗体偶联药物,BL-M02D1分子经Trop2的结合、内吞作用后进入细胞内部,由水解酶酶切释放小分子毒素Ed-04(拓扑异构酶抑制剂),阻止肿瘤细胞的DNA复制和RNA合成,并破坏DNA结构,从而进一步杀伤肿瘤细胞。

B.药物特点和优势

(a)大分子:可更富集于肿瘤细胞

BL-M02D1的大分子抗体部分,是发行人自主研发的靶向Trop2的单抗,可以更富集于肿瘤细胞,为BL-M02D1实现更强更精准的靶向杀伤。

(b)小分子:毒素具有更强的肿瘤杀伤活性

BL-M02D1的小分子毒素部分为Ed-04,是发行人基于小分子毒素技术平台合成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喜树碱类似物,是一种DNA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可以通过破坏DNA结构,实现对肿瘤细胞的直接杀伤。Ed-04可以与拓扑异构酶I和DNA形成的复合物结合,使断裂的DNA链不能重新接合,阻止DNA复制和RNA合成从而抑制肿瘤生长,为细胞周期S期特异性药物。

(c)Payload:具有更稳定的“接头”,安全性更好

发行人基于自身的全链条一体化ADC药物研发核心技术平台,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c接头并运用与BL-M02D1中。较之于常见的Mc接头,Ac接头具有更好的稳定性,能有效避免药物分子的脱落,保证毒素在体内循环中的稳定。采用Ac接头与抗体偶联形成的BL-M02D1具有更佳的亲水性,同时不易聚集,在体内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抗肿瘤活性。

临床前研究表明,在不同肿瘤模型中,BL-M02D1均优于第一三共的同靶点Trop2-ADC药物DS-(药物系自制),具体情况如下所示:

注:人表皮癌细胞A混合人结肠癌细胞SW小鼠模型和人胰腺癌细胞BxPC3小鼠肿瘤抑制试验。其中红色为发行人的BL-M02D1(DAR=8),绿色为发行人自制的第一三共Trop2-ADC药物DS-(DAR=4),蓝色为发行人自制的第一三共Trop2-ADC药物(DAR=8)。横坐标为观察时间(天),纵坐标为肿瘤体积,肿瘤体积数值越小表明药物的肿瘤抑制活性越好。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细胞的小鼠模型中,BL-M02D1的抑瘤作用均优于自制的第一三共的同靶点Trop2-ADC药物DS-。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