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肿物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国超半数降糖药都是它磺酰脲类药物好在 [复制链接]

1#
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药作为口服降糖药的“老大”,其降糖作用也发现于偶然,自年青霉素被发现和年磺胺药问世以后,科学家对抗菌药物的研究热情高涨。年,法国化学家合成了一系列的磺胺类化合物,其后,又把磺酰胺类结构加上N基修饰成磺酰脲类,并发现磺酰脲类中异丙基噻二唑对伤寒杆菌有轻度的抑制作用。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药的发现过程年6月,法国全境被纳粹德国占领。处于战争状态的南部蒙彼利埃市由于食物短缺,许多人食用腐烂、不洁食品,患上伤寒。蒙彼利埃市大学的一名医生自愿为患者治疗,他选择异丙基噻二唑给病人服用,剂量一日12克,发现大多数患者在用药后出现震颤、神经失调、发抖、出汗、饥饿等症状,甚至个别病例死亡。但同时他又发现,对这些急症者静脉注射50%葡萄糖液,患者又恢复至正常。他莫名其妙,一头雾水,带着问题就去咨询同校的医生奥古斯特,幸运的是,师兄在年即研究过胰岛素精蛋白锌,并对切除胰腺的糖尿病狗模型非常熟悉,告诉他所阐述的反应可能是低血糖反应,而非伤寒症状,其中死者所出现的是低血糖休克。解惑了师弟的疑问后,奥古斯特并没放弃探索,他花费数年时间进行系统的对比性的动物实验,结果发现一些磺酰脲类药可使狗的血糖水平下降,但切除胰腺后再给予磺酰脲类药,血糖却没下降,提示此类药物通过调节胰岛功能来发挥降糖作用。经动物实验确证,奥古斯特于年发表论文,推荐异丙基噻二唑作为降糖药在临床使用。由于当时欧亚大陆正处于战争,食物短缺、物资匮乏、糖尿病或高血糖症者十分罕见,降糖药并非科研的热点,加之药物副作用较大,这一成果并未引起全球同行们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