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太平洋证券,周豫、霍亮、戎晓婕)
一、中国大分子创新药出海的领军企业(一)君实生物:大分子新药出海的先行者
君实生物是中国创新药出海的领军企业之一,两款单抗产品已获FDA批准上市。君实生物是一家创新驱动型生物制药公司,具备完整的从创新药物的发现和开发、在全球范围内的临床研究、大规模生产到商业化的全产业链能力。年,君实生物注册成立,年在新三板挂牌。年12月,君实生物的核心产品特瑞普利单抗获NMPA批准上市,用于黑色素瘤的二线治疗,为首款获批的国产PD-1单抗。同年,君实生物在港交所上市。年7月,君实生物在科创板上市。年2月,公司产品etesevimab(JS)获得FDA紧急使用授权用于治疗COVID-19。年10月27日,特瑞普利单抗用于鼻咽癌(NPC)适应症获FDA批准上市,这是首款获FDA批准的国产PD-1单抗。
实控人持股比例8.9%。根据君实生物年半年报,截止年6月底,公司总股数9.86亿股,有限售条件股份占比为26.76%,其中公司董事长、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熊俊持股8.85%,苏州瑞源盛本持股4.42%,熊凤翔持股4.17%;公司无限售条件股份占比为73.24%,其中无限售条件人民币普通股50.99%,无限售条件境外上市的外资股22.25%。
公司管理团队具有丰富的创新药研发和商业化经验。CEO李宁博士曾就职于美国FDA,曾担任赛诺菲集团副总裁兼亚洲区药政与医学政策主管,在临床研究与药品科学审评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副总经理/全球研发总裁邹建军博士,负责公司全球的研究与开发工作。邹建军博士在肿瘤临床治疗、抗肿瘤药物研发和新药临床研究等领域拥有近30年丰富经验,曾在恒瑞医药担任副总经理、首席医学官。商业化方面,联席首席执行官李聪先生,负责商业化领域相关工作。李聪先生在制药行业拥有约二十年经验,曾担任诺和诺德(中国)上海销售主管,通化东宝华东总经理。
君实生物管线覆盖多领域疾病,在研产品约30项,临床早期20+项。公司在研产品管线覆盖五大治疗领域,包括恶性肿瘤、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慢性代谢类疾病、神经系统类疾病以及感染类疾病。其中,公司正在销售的药物共3项(拓益、君迈康及VV)。截止年8月30日,公司有近30项在研产品处于临床试验阶段,超过20项在研产品处在临床前开发阶段。
公司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多项海外授权验证其研发能力,并通过license-in和成立合资公司模式拓展管线。年5月,君实生物与礼来达成etesevimab(JS)的对外合作。年2月以来,公司核心产品特瑞普利单抗,北美、中东和北非、东南亚、拉美/印度/南非等地区,分别与Coherus、Hikma、康联达生技、瑞迪博士实验室达成合作协议。阿达木单抗生物类似药君迈康,与BinnopharmaGroup在俄罗斯和欧亚经济联盟国家地区达成合作。此外,君实生物从Anwita、微境生物、Revitope等引进早期管线,并与润佳医药、微境生物等成立合资公司进行产品开发。
(二)七大核心技术平台有望提供早期优质管线
君实生物的七大技术平台成为创新的源泉。根据招股书,年公司的核心技术平台包括四个,抗体筛选及功能测定的自动化高效筛选平台,人体膜受体蛋白组库和高通量筛选平台,高产稳定表达细胞株筛选构建平台、抗体质量研究、控制及保证平台。根据年半年报,君实生物已具有抗体偶联药研发平台、siRNA药物研发平台、TwoGATETM等七大核心技术平台。基于这些平台,公司开发了多种药物类型产品,包括单抗、双抗、ADC、siRNA等,并陆续进入临床阶段。
(三)现阶段公司存在三大预期差
1、国内和海外市场营收均存在边际改善。君实生物营业收入主要来自药品销售和技术许可,年技术许可收入占比达到83%,贡献收入33.41亿元(来源礼来23.66亿元,来源Coherus9.75亿元)。之后,药品销售收入占比逐渐提升。Q3公司营收为8.96亿元,药品销售收入占比90%,拓益贡献6.68亿元。将核心产品拓益销售收入按照季度拆分,Q3拓益实现销售收入2.21亿元,环比降低12%。基于以下原因,我们认为公司营收有望迎来大幅边际改善:1)PD-1海外市场,拓益被FDA批准上市,公司收获美国市场里程碑收入和销售分成,同时得到打开全球市场大门的钥匙。年10月27日,特瑞普利单抗用于NPC适应症获FDA批准上市,公司有望从美国合作伙伴Coheurs获得里程碑收入和销售分成。与此同时,公司也加大进军东南亚、中东、欧洲等市场的力度。2)PD-1国内市场,核心产品拓益有望进一步放量。a)Q3受行业自查自纠影响;b)3项参与今年医保谈判的适应症(1LnsqNSCLC、NPC、ESCC),医保有助于产品放量;c)预计明年新增4项获批适应症,其中3项竞争格局良好(围手术NSCLC、1LTNBC、1LRCC)。3)其他产品增厚收入:昂戈瑞西单抗(PCSK9)、君迈康(阿达木生物类似药)、JS(IL-17A)。
2、研发和销售效率提升,亏损逐渐收窄:1)临床研究及服务费减少,驱动公司研发费用整体降低,并将资源集中到关键项目。-年,公司研发费用一直保持增长趋势。研发费用主要由临床研究及技术服务费、职工薪酬、折旧及摊销、日常运营费用、股份支付等构成,其中临床研究及技术服务费占比最高(60%-80%),H2达到峰值9.61亿元。随着VV获批上市和拓益的几大3期临床顺利完成,叠加公司加强费用管控,H1临床研究及费用大幅降低。受此影响,公司H1研发费用为9.49亿元,同比降低11%,环比降低28%。我们认为,新冠项目上的资源获得释放,以及内部优化资源配置,有助于将资源集中到关键项目。2)临床执行效率大幅度提升。邹建军博士入职以来,公司临床执行效率相比之前有较大进步。截止年6月底,公司拥有2,名雇员,其中研发人员名,占总人数的30.81%。截止年9月底,公司有5项NDA获NMPA受理(拓益4项新适应症、昂戈瑞西单抗),JS(BTLA)和JS(IL-17A)的Ph3临床启动,JS(PD-1/VEGF双抗)的Ph1完成首例受试者给药。3)公司销售费用率显著降低。销售费用方面,随着公司对商业化团队持续进行组织结构的管理优化,大幅提高了商业化团队的执行和销售效率,销售费用率从年的97%降至Q3的62%。4)第三季度,公司扣非归母净利润为-3.88亿元,连续第三个季度收窄。
3、多款在研管线具有FIC或Me-Better潜力。JS(BTLA)是公司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进入临床阶段的抗肿瘤抗BTLA抗体,目前JS联合特瑞普利单抗用于LS-SCLC放化疗后的巩固治疗已进入3期临床研究阶段,并且进度领先。JS(PI3Kα)为靶向PI3Kα的口服小分子抑制剂,主要针对PIK3CAm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中国每年约15万新发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患者携带PIK3CA突变。JS(CLDN18.2ADC)正在进行胰腺癌和实体瘤的两项临床1期研究中。JS(ANGPTL3)是基于公司siRNA平台开发的靶向ANGPTL3siRNA药物,拟主要用于高脂血症等治疗。JS已经进入Ph1,是国内首款针对该靶点的siRNA药物。
(四)未来12个月催化剂丰富
我们认为,公司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