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医院急诊室。一位中年男子捂着上腹部,面色苍白,冷汗直流。"上腹部剧烈疼痛,向背部放射",这是他挂急诊的主诉。经过一系列检查后,医生给出了诊断——急性胰腺炎。这个常被人们忽视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实潜藏着不小的危险。
胰腺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位于上腹部,后腹膜腔内,形状似一条扁平的"小舌头"。它不仅是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胰腺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同时具备内分泌和外分泌功能,产生消化酶帮助消化食物,同时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调节血糖水平。
当这个"沉默的器官"发出警报时,往往意味着它已经遭受了严重损伤。胰腺炎就是胰腺组织因各种原因发生炎症反应的疾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急性胰腺炎发病突然,症状剧烈;慢性胰腺炎则是一种进行性、不可逆的炎症过程,最终可导致胰腺功能不全。
急性胰腺炎的典型表现是上腹部持续性疼痛,疼痛常向背部放射,呈带状分布。患者常采取坐位前倾姿势以减轻疼痛。除了疼痛,恶心呕吐也是常见症状,有些患者还会出现发热、腹胀、黄疸等表现。严重者可出现休克、呼吸困难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为何胰腺会发生炎症?这就如同一场没有硝烟的"自我攻击"战争。在正常情况下,胰腺分泌的消化酶以无活性前体形式存在,只有到达十二指肠后才被激活。然而,当某些因素导致这些酶在胰腺内过早激活时,它们会"反咬一口",开始消化胰腺自身组织,引发炎症和水肿。
胆结石和过量饮酒是引发急性胰腺炎的两大主要"元凶"。胆结石可引起胆汁返流或胰管阻塞,导致胰液淤积;而酒精则直接损伤胰腺细胞,并促进胰酶的过早激活。除此之外,高脂血症、胰管狭窄或梗阻、某些药物、感染、外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也可能成为诱因。
慢性胰腺炎的病因与急性胰腺炎有所重叠,长期大量饮酒是最常见的原因。此外,遗传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胰管梗阻等也可能导致慢性炎症。慢性胰腺炎患者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消化不良、体重减轻,严重者会出现胰腺功能不全,表现为脂肪泻和糖尿病。
胰腺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的升高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超声、CT和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可显示胰腺的形态变化和周围组织的受累情况,有助于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一旦确诊胰腺炎,治疗方案的制定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而定。轻型急性胰腺炎患者通常采用禁食、胃肠减压、补液、止痛等对症支持治疗;而重型胰腺炎患者可能需要监护治疗,甚至手术干预。慢性胰腺炎的治疗目标是缓解疼痛、改善胰腺功能并预防并发症。
值得注意的是,胰腺炎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并发症。胰周液体积聚形成假性囊肿;胰腺组织坏死导致胰腺坏死;感染性胰腺坏死可进一步发展为腹腔脓肿;一旦炎症波及周围器官,还可能引起肠梗阻、胆道疾病、消化道出血等。最严重的是多器官功能衰竭,这也是胰腺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预防胰腺炎的关键在于生活方式的调整。限制饮酒是首要措施,无论是预防急性发作还是慢性胰腺炎的进展。保持低脂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及时治疗胆道疾病;合理使用药物,避免长期服用可能诱发胰腺炎的药物;定期体检,早期发现高脂血症等代谢异常。
从中医角度看,胰腺炎属于"腹痛"、"胁痛"范畴。中医认为其病机多与湿热蕴结、气滞血瘀、痰浊内阻等有关。治疗上强调清热利湿、疏肝理气、化痰散结等。一些中药如黄连、大黄、丹参等在辅助治疗胰腺炎方面有一定效果。
康复是胰腺炎治疗的重要环节,尤其对慢性胰腺炎患者而言。饮食调理是康复的基础,建议少量多餐,避免高脂高糖食物;定期复查,监测胰腺功能;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必要时补充胰酶制剂和胰岛素,改善消化功能和血糖控制。
胰腺炎虽然严重,但许多患者在得到科学治疗后能够恢复健康生活。一位55岁的慢性胰腺炎患者,通过严格控制饮食、辅助药物治疗和定期复查,已经稳定生活了十余年,这充分说明了科学管理的重要性。
胰腺炎是一种不可轻视的疾病,它可能悄无声息地损害我们的健康。及时识别症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遵循医嘱治疗是应对这一疾病的关键。平时注意饮食健康,适度饮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让胰腺这一"沉默的器官"持续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疾病是人体向我们发出的警报,只有倾听这些信号并采取积极措施,我们才能与健康和谐相处。胰腺炎提醒我们,在现代快节奏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