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
胰腺内副脾(intrapancreaticaccessoryspleen,IPAS)是指脾脏组织位于胰腺组织内,IPAS属于良性病变,一般无须特殊处理,但IPAS的术前定性诊断困难。IPAS影像学征象与pNETs的鉴别较为困难。IPAS术前诊断主要依赖影像学,IPAS供血动脉来自脾动脉,其动态CT扫描呈现与脾脏基本相同的强化模式,特别是增强动脉期,因血流通过红髓与白髓速率不同,IPAS呈花斑状强化,可作为诊断的重要影像学特征。pNETs增强CT扫描肿块动脉期强化,并持续至静脉期,强化模式与脾脏也相似,但其动脉期强化十分显著,常高于脾脏,此可作为与IPAS鉴别的特点之一。IPAS在MR的表现为T1WI信号稍低于胰腺实质,T2WI信号高于胰腺实质,DWI呈高信号,且各相与脾脏信号相似。有学者通过比较IPAS与小的(直径不超过3cm)胰腺肿块MR表现,发现IPAS在DWI信号表现与脾脏信号相符率%,能将IPAS与其他胰腺肿块相鉴别,因此是诊断IPAS较好的手段之一。本病例IPAS腹部MR的表现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即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DWI呈明显高信号,且各相与脾脏信号相同,但腹部增强CT,各期胰尾部均未见明显的占位病变。我们分析,主要原因有:1、腹部增强CT胰腺各期的密度与脾脏密度相似,2、IPAS体积小,动脉期表现为均匀强化,不呈花斑样改变,3、IPAS体积小,未突出于胰腺,胰腺形态亦无改变,因此CT无法显示胰腺内小副脾。MR表现T1WI、T2WI、DWI各相胰腺与脾脏信号有差异,因此能显示胰腺内副脾。朱洪旭等曾报道了10例IPAS,3例在既往的CT增强中未能找到胰腺肿块的证据,因此提出先天性“疾患”在成年期“发作”现象,但未能阐释确切机制,我们发现其报道IPAS均为直径小于3cm的小副脾,因此考虑其表现可能出现了与我们此病例相似的现象。此病例腹部CT及MR检查提示有胰腺占位、肝脏占位,术前不能明确性质,回顾诊治过程,我们认为本病例如在术前行内镜超声下胰腺占位穿刺活检,CT引导下肝脏占位穿刺活检明确诊断更为合适。通过病例及文献回顾,我们认为,IPAS的术前诊断非常重要,相较于腹部增强CT,腹部MR在识别及诊断体积小的IPAS中更有优势。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
本文只作为学术分享,不涉及商业。如侵必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