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影像小白,目前随着医疗设备的更新换代以及我国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绝大多数医疗机构都配备了64排及以上的CT.但64排以下尤其是16排CT仍在很多基层医疗机构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甚至很多配备了排数更多CT的机构也仍有16排CT在使用.那么有一个问题就来,我们到底可以用16排CT开展哪些检查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问题.在今天讨论之前,大家可以先看一下之前文章中介绍的64排及以上CT序列设计的基本原则.我认为无论设备先进与否基本原则都是不变的.
CT扫描序列设置基本原则
CT增强延时时间计算
CTA时相讨论
一、临床工作开展
我们首先来讨论一下我们到底可以使用16排CT开展哪些检查,首先要说的就是如果所在医疗机构如果同时配备来16排以上CT的话,那么建议只将16排CT用于普通平扫和穿刺工作.
那么对于只配备了16排CT的基层医疗机构.我以为16排CT完全可以胜任所以部位的平扫以及实质脏器的增强检查.对于CTA我认为除非急症患者可开展肺动脉CTA、头颈CTA、全主动脉CTA这些急症检查外,其余CTA检查应医院进行检查以获得更好的检查效果.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具体探讨一下16排CT的序列设计.
二、平扫序列设计
首先对于平扫序列这部分大家相对比较熟悉,我们就简单介绍.首先我们要定义两个名词,第一个是最快速扫描:即使用该设备的最大扫描速度(最大探测器宽度、最大螺距、最大转速);第二个是常规扫描(同样使用最大转速最大探测器宽度,而螺距使用1)这样设定主要是因为在这三个参数中,螺距是对图像质量影响最大.
那么对于胸部、腹部、盆腔这种需要屏气进行的扫描,由于16排CT扫描速度较慢,我们使用最快速扫描.并且根据一些同仁们分享的经验,由于胸部当屏气效果较差时,一般在肺底处呼吸伪影较重,因此建议直接使用由足向头的扫描方向.而腹部建议细分扫描部分为上腹(肝胆胰脾)、下腹(肾)来减少单次扫描时间.
对于四肢骨关节、椎体这些受呼吸运动较小的部位使用常规扫描即可、这样可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情况下尽量减少运动伪影,并且在四肢骨关节扫描中建议大家灵活应用束缚带、泡沫等限制检查部位运动的辅助器材.
对于头颅扫描,使用常规轴扫即可,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另外要强调的就是由于设备的进步目前很多新兴设备探测器的DQE是高于16排CT探测器的DQE的,这导致了很多同仁在直接借鉴其他医疗机构扫描方案后出现扫描效果不满意的问题,所以根据建议16排CT的MAS设置要比64排以上CT高大约10-20%.
三、实质脏器增强序列设计
对于实质脏器的增强,我认为16排CT完全可以开展,扫描序列同平扫序列即可,难点主要在于延时时间的设定.
对于64排CT以上CT常用的动态监测触发法,我认为并不适用于16排CT,原因主要在于16排CT扫描启动时间往往较长,使用动态监测法常导致时相偏晚.使用使用常规的经验法即可获得较好的扫描效果.至于经验法具体的延时时间大家可以看看之前的文章.
另外在16排CT的常规增强中常常有一个问题就是由于扫描速度较慢,可以会出现同一脏器不同层面期相不同的问题,这个问题在腹部扫描中尤其严重.针对此我想到的解决方法有如下几点.
1、对于胰腺为主的扫描,由于胰腺需要观察动脉早期、肝脏需要观察动脉。晚期,可以使用从足侧向头侧的扫描方向,这样胰腺和肝脏均可获得较好的强化效果.
2、对于肝脏为主的扫描,可以先在平扫图像中观察病变所在位置,然后增强扫描常规从头侧向足侧扫描.我们先可以算一下扫描到病变所在层面的时间(在定位时可以设置扫描从起始部到目标层面,即可知道该时间)我们将这个时间称为A,对于腹部动脉晚期一般延时时间为35s,那么我们只要在注药后35-As时开始扫描即可让目标病灶获得较好的显示.至于动脉期后的门脉期、延时期常规延时即可.
3、对于增强对比剂用量无需特殊更改,按照每公斤体重mg碘,30s注射完计算流速即可.
四、CTA序列设计
对于CTA扫描我建议16排CT最好还是只用于急症的扫描,我们主要介绍肺动脉CTA、头颈CTA、全主动脉CTA的扫描方案.
1、全主动脉CTA
全主动脉CTA建议主要针对于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等急症病变.建议使用小剂量测试法,测试剂量20ml,流速3.3ml/s、追加20ml盐水流速同3.3ml/s.注药后8s后开始监测主动脉弓位置监测时间间隔取2s,CT值达到后停止监测.扫描使用最快扫描速度,由头侧向足侧扫描.注射对比剂ml,流速取3.3ml/s即可,注药后追加50ml盐水,流速可取4.5-5ml/s依次增强对比剂峰值时间.延时时间取小剂量测试达到峰值的时间即可.
由于16排CT扫描时间较长,若患者实在无法全程屏气,可以提前训练患者当得到医生指令后换气一次后继续屏气,换气时间可以取扫描到主动脉跨膈后10-15层位置(这个时间测试参考上面的实质脏器时间的计算).
2、肺动脉CTA
肺动脉CTA应主要满足诊断保证肺动脉显示,同样可以使用小剂量测试法,测试剂量20ml,流速3.3ml/s、追加20ml盐水流速同3.3ml/s.注药后8s后开始监测肺动脉干位置监测时间间隔取2s,CT值达到后停止监测.扫描使用最快扫描速度,由头侧向足侧扫描.注射对比剂ml,流速取3.3ml/s即可,注药后追加50ml盐水,流速可取4.5-5ml/s依此增强对比剂峰值时间.延时时间取小剂量测试达到峰值的时间即可.肺动脉CTA检查难度不大主要在于要经尽量保证肺动脉的显示.图像整体时相较晚是必然的.若条件不允许小剂量测试法,可以直接根据经验法延时法扫描.
3、头颈动脉CTA
头颈CTA同样也应当以主要以保证诊断为主,静脉的显影无法避免.扫描方法同上使用小剂量测试法,测试剂量20ml,流速3.3ml/s、追加20ml盐水流速同3.3ml/s.注药后8s后开始监测主动脉弓位置监测时间间隔取2s,CT值达到后停止监测.扫描使用最快扫描速度,由头侧向足侧扫描.注射对比剂ml,流速取3.3ml/s即可,注药后追加50ml盐水,流速可取4.5-5ml/s依此增强对比剂峰值时间.延时时间取小剂量测试达到峰值的时间即可.
如果患者情况允许想要尝试图像质量更好的头颈CTA扫描,可以分两段进行扫描,同样进行小剂量测试法,测试颈总动脉分叉前位置,测试方法同上.一段扫描颅内段动脉,取最快扫描速度,由头侧向足侧扫描,注射对比剂40ml,流速取3.3ml/s即可,注药后追加50ml盐水,流速可取4.5-5ml/s.延时时间取小剂量测试达到峰值的时间+5s即可.颅内段扫描完成后大约2min后行颈段扫描,扫描范围承接颅内段,扫描速度取最快扫描速度由头侧向足侧扫描,注射对比剂60ml,流速取3.3ml/s即可,注药后追加50ml盐水,流速可取4.5-5ml/s.延时时间取小剂量测试达到峰值的时间+2s即可.两次扫描期间应尽量保证患者不动,可以使用束缚带.这种检查方法可以保证静脉最少的显示,但有一定的失败风险.
五、穿刺序列设计
我认为穿刺扫描在16排CT完全足够了,甚至在拥有64排以上的医疗机构也建议使用16排CT来进行穿刺检查,这样可以不占有相对高端的CT.穿刺序列扫描序列可以直接使用最大扫描速度即可.
但是16排CT有一个问题就是使用最大扫描速度扫描速度也较慢,而穿刺检查又需要单次较快的扫描速度.因此我们可以尽量缩小扫描范围来缩短扫描时间.为了尽可能的减少扫描时间,我建议可以每次扫描均扫描定位像,以穿刺针为中心进行扫描,根据肿物大小来灵活调整扫描范围.并且实际这样还大大减小了扫描剂量,毕竟定位像的扫描剂量远远小于少扫层面的剂量.
若您喜欢本文,可以点亮再看或者分享到朋友圈,让更多同仁可以得以交流,如果您有什么更好的书籍推荐,欢迎私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