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内镜(EUS)是近几十年来兴起的一种将内窥镜与超声技术融合为一体的新型检查技术。一方面通过内镜直接观察消化道腔内的形态改变,另一方面又可以进行实时超声扫描,以获得管道层次的组织学特征及周围邻近脏器的超声图像,从而提高了内镜与超声的双重诊断水平。
超声内镜的分类
根据检查部位不同分为超声胃镜、超声肠镜,根据内镜超声探头的差异分为环扫超声内镜(主要用于检查)、线阵超声内镜(既可用于检查又可用于治疗)
超声内镜的原理
形象比喻就是消化系统的管腔壁就像一堵厚厚的墙,可以分为多个层次。常规内镜检查只能观察到消化道黏膜层的病变,就像冰山的一角,而肿瘤真正的病变范围就像隐藏在水下的冰山主体一样,深不可测,这时,医生需要借助超声内镜一探究竟。
超声内镜(EUS)是将内镜和超声相结合的消化道检查技术,将微型高频超声探头安置在内镜顶端,当内镜插入体腔后,在内镜直接观察消化道黏膜病变的同时,可利用内镜下的超声行实时扫描,可以获得胃肠道的层次结构的组织学特征及周围邻近脏器的超声图像,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内镜和超声的诊断水平。
超声内镜和普通内镜的区别、优势
超声内镜检查操作与常规的内镜检查一样,却可以帮助患者诊断出黏膜下的肿瘤、食管癌、胃癌、胰腺疾病等。两者检查重点不同。胃镜检查胃肠道食管腔内疾病较好,通过镜头直接观察、诊断,而超声内镜是用超声波反射形成图像来看,根据不同的反射波来判定病变的性质,同时对于良恶性疾病的鉴别还可以通过弹性成像、谐波造影的技术来辅助诊断!
普通胃镜和肠镜只能看到消化道最表面的一层(粘膜层),有些肿瘤性病变表面已经有异常,但浸润深度普通内镜无法判定;有些病变表面是光滑的,来源于粘膜下(如粘膜下层、肌层、浆膜层);或有些病变位于管壁外腹腔的病变。超声内镜检查是将超声探头和内镜技术结合,将内镜送入消化道时,既可通过内镜直接观察粘膜表面病变,又可进行实时超声扫描,以观察消化管管壁各层组织结构及其邻近器官的超声图像。超声内镜延伸了内镜的适应范围,弥补了常规内镜对于黏膜下肿物诊断上的局限性。
超声内镜不仅能够清晰地显示肿物起源,而且借助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活检术能够明确肿物的性质,为后续治疗提供明确的病理依据。
此外,超声内镜还有助于对腹腔内邻近的胰腺、胆管、胆囊疾病的诊断,对发现胰腺小的肿瘤、胆管末端病变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主要应用在以下方面:
①对消化道隆起的检测。在常规胃镜检查中,经常发现隆起性病变,但往往难以明确其来源和性质,超声内镜是区分壁内病变和腔外压迫的最佳方法,且超声内镜可根据病灶的形态,内部回声,与周围组织或脏器的关系等特征来初步判断病变的性质。
②肿瘤分期。超声内镜将超声探头准确置于病灶部位,扫描病灶,侵犯的深度及周围淋巴结。
③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诊断。超声内镜可提供围绕食管下段、胃底黏膜和黏膜下层血管的腔影,如胃左静脉及其分支,贲门的黏膜下血管、穿孔静脉等的高分辨率图像,从而为内镜下实施套扎、硬化和组织黏合剂等治疗提供客观依据,并可用来评估内镜治疗的疗效,预测静脉曲张复发及再出血。
④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诊断。胃肠道是除淋巴结外淋巴瘤最好发生的部位,其中有约一半发生于胃部。超声内镜可以观察食管、胃壁的厚度、形态及其周围淋巴结,并帮助选择取材部位,对淋巴瘤的鉴别和分期具独特的优势。
⑤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术前评估。普通内镜活检很难确定有无黏膜下浸润和局部淋巴结转移,而超声内镜能在术前为其提供一定的信息。
⑥胰腺疾病的诊断。鉴别胰腺实质的病变与正常的胰腺组织;对于小的胰腺癌的诊断明显优于增强CT;胰腺癌的TNM分期;超声内镜下细针吸取术(EUS-FNA)的细胞学或组织学诊断;EUS-FNA介导的各种治疗。
⑦胆总管、壶腹部及肝脏疾病的诊断。超声内镜在诊断胆总管结石方面,不论结石大小、胆管是否扩张,都明显优于B超和CT。尤其是对小结石的诊断可与ERCP相媲美,而且比ERCP更少侵袭性,更安全。
超声内镜治疗技术应用进展
近年来,随着内镜器械的升级开展了很多新的超声内镜治疗技术,比如胰腺假性囊肿或者脓肿超声内镜下放置双蘑菇头支架引流及坏死物质清创;恶性胆道梗阻在超声内镜引导下胆道引流技术;超声内镜引导下保胆取石、胃底静脉曲张超声内镜引导下放置弹簧圈+组织胶注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