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戴九龙卢漫
单位:医院超声医学中心
一、结果
右侧颌面部肿块(条全),灰白色;左颈部区淋巴结(5条全),灰白色
病理学诊断:考虑恶性肿瘤,建议免疫组化
病理学补充诊断(免疫组化):结合HE形态及免疫表型,病变符合横纹肌肉瘤,组织学亚型考虑为腺泡状横纹肌肉瘤。肿瘤免疫表型:PCK(-),EMA(-),Vim(+),Des(+),SMA(-),S(-),HMB45(-),Ki67(+,约70%),MyoD1(+),Myogenin(+),CK7(-),TTF-1(-),Tg(-),PAX-5(-),ALK(+),CD99(-)
二、讨论
1、概述
年WHO软组织肿瘤分类:
起源于骨骼肌的良性肿瘤为横纹肌瘤,分为成人型、胎儿型和生殖道型等个组织学亚型
起源于骨骼肌的恶性肿瘤为横纹肌肉瘤,分为胚胎性横纹肌肉瘤(包括梭形细胞、硬化性、葡萄样、间变性)、腺泡状横纹肌肉瘤(包括经典型实性、间变性)和多形性横纹肌肉瘤个组织学亚型
腺泡状横纹肌肉瘤:
腺泡状横纹肌肉瘤是一种细胞学类似淋巴瘤的(小)圆形细胞恶性肿瘤,并有部分骨骼肌分化特点,常发生于四肢
由圆形细胞构成,类似淋巴瘤,但具有原始肌母细胞性分化
含有纤维血管间隔,肿瘤细胞被分割成清楚的巢状结构
细胞巢中心部位的细胞呈簇状,而外周细胞黏附性差
临床特点:
头颈部横纹肌肉瘤根据发病部位可分成两大类:脑膜旁部位和脑膜旁以外部位[1],可发生在眼眶、脑膜、颞下窝、翼腭窝、鼻咽、鼻腔、鼻窦、乳突、中耳、咽旁间隙、腮腺咬肌区等。由于发病部位不同,故临床表现各异。本病发病率低,缺乏特异性的影像学表现,且肿瘤由不同分化程度的横纹肌母细胞组成,光镜下通常表现为分化不良的小圆形细胞,有时难以找到特征性的横纹肌母细胞,因此较易漏诊或误诊。头颈部横纹肌肉瘤的文献以个案报道为主,缺乏对其诊断和治疗的系统性研究。肿瘤可转移至淋巴结或骨、肺等远处器官,孙岩等曾报道鼻腺泡状横纹肌肉瘤转移至乳腺1例[2]。唐颜颜[]回顾性分析18例头颈部横纹肌肉瘤,发病部位如表1:
超声诊断和鉴别诊断:
横纹肌肉瘤在超声上主要表现为实性或实性为主的肿块,多无包膜,边界清或不清;肿块内呈均匀或不均匀性低回声,血流信号一般较为丰富;肿块与正常肌组织交错分布时,肿瘤内部可见类似肌纤维纹理样的结构和回声,表现为低回声内夹杂类似肌束膜的线样高回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淋巴结转移时,由于横纹肌肉瘤的肿瘤细胞在镜下类似淋巴瘤细胞,表现为圆形或小圆形细胞,因此转移淋巴结可能有类似淋巴瘤的超声表现
横纹肌肉瘤转移至远处器官时,病灶多呈低-弱回声,血流丰富;我科曾报道1例横纹肌肉瘤甲状腺转移,表现为多发的弱回声结节,边界清楚,形态规则
发生于头颈部的横纹肌肉瘤,应与腺样囊性癌、淋巴瘤、鼻咽癌等鉴别:腺样囊性癌亦好发于头颈部、颌面部,具有嗜神经性,常侵犯神经,引起较明显的疼痛,可侵犯肌组织但不起源于肌组织,在超声上没有与肌纤维交错分布的表现;淋巴瘤好发于淋巴结或具有丰富的弥散淋巴组织的器官如腮腺、颌下腺,发生于弥散淋巴组织时常表现为不规则的低回声区伴器官淋巴水肿,而发生于淋巴结时与横纹肌肉瘤的淋巴结转移表现相似,容易混淆;鼻咽癌向外破坏性生长时可形成颌面部肿块,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容易发生坏死,鼻咽癌淋巴结转移多发生于同侧淋巴结并首先累及咽后淋巴结、Ⅱ区淋巴结,亦容易发生坏死液化,血流不丰富,血流分布不均匀。最终诊断仍然有赖于组织病理学检查。
总结:
发生于头颈部的横纹肌肉瘤相对少见,且其中大部分为胚胎性横纹肌肉瘤,而腺泡状横纹肌肉瘤发生于头颈部者较为罕见。由于肿瘤起源于骨骼肌,可发生于头颈部不同位置,因此临床表现不尽相同。本病例起源于右侧颌面部骨骼肌,早期即发生了颈部淋巴结转移但因原发灶较小而被忽略,穿刺活检时前次均以转移淋巴结为取样目标,由于腺泡状横纹肌肉瘤的肿瘤细胞为圆形细胞或小圆形细胞,既类似淋巴瘤细胞又与其他小细胞肿瘤难以鉴别,单凭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难以确诊,需依赖免疫组化进行最终诊断。患者诊疗过程中曾以结核及小细胞癌作为诊断进行治疗,治疗过程中病变进一步发展,进展较快,从临床角度提示了恶性肿瘤可能,因此必须进行明确的病理学诊断,以便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案。在对肿瘤病变进行穿刺活检时,尽管通过转移性淋巴结等进行逆向诊断是可行的,但如能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对原发灶进行有效取样,则原发灶仍然是穿刺活检行病理学诊断的最佳目标。
参考文献:
[1]RiopelleJL,TheriaultJP.Anunknowntypeofsoftparts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