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肿物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突破ldquo癌症之王rdquo
TUhjnbcbe - 2022/8/28 9:05:00

被称为“癌中之王”的胰腺癌具有发病率、死亡率高、术后易复发,以及诊断率低、药物有效率低、手术切除率低等特点。由于复杂的解剖以及病理特点,其治疗效果不尽人意。如何改善胰腺癌患者的生存已成为国内外医师关心的重要课题。近日,AnnalsofTranslationalMedicine发表一篇安罗替尼联合紫杉醇吉西他滨一线治疗胰腺癌延长患者生存的文章[1],给胰腺癌患者带来新希望。

晚期胰腺癌传统化疗效果有限,副作用大

目前胰腺癌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晚期胰腺癌中位生存期仅6个月[2]。年,吉西他滨成为治疗晚期胰腺癌的标准方案。至今,全身化疗仍是晚期胰腺癌患者延长生命、提高生存质量的首选治疗方法。我国治疗晚期胰腺癌患者,一线化疗方案主要为AG方案(吉西他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或FOLFIRINOX方案(奥沙利铂+伊立替康+氟尿嘧啶+亚叶酸钙)。但全身化疗在延长2-4个月中位生存期的同时,带来了许多不良反应,从而影响了患者的用药依从性[3]。因此晚期胰腺癌一线治疗仍有诸多尚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近年新型抗肿瘤药物不断涌现,以小分子TKI(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为代表的靶向治疗为肿瘤治疗提供新选择。既往研究发现,胰腺癌肝转移与癌组织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高表达有关,预示胰腺癌患者预后不良[4]。安罗替尼是国产原研小分子多靶点TKI,通过强效抑制VEGFR、PDGFR、FGFR及c-Kit等多个血管生成相关激酶及肿瘤生长相关激酶的活性,达到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及肿瘤细胞生长的目的[5-6]。安罗替尼已获批用于治疗肺癌、软组织肉瘤、甲状腺癌等多个瘤种。基于此,研究者决定将安罗替尼加上常规AG方案应用于晚期胰腺癌的治疗,探索三药联合是否能给患者带来更好的生存获益。

回顾性研究,带来胰腺癌治疗新希望

研究设计

研究结果

年8月17日至年4月3日,研究者共纳入33例晚期胰腺癌患者,其中17例接受安罗替尼联合AG方案治疗(安罗替尼联合治疗组),16例接受单纯AG方案治疗(单纯化疗组),随访截至年7月1日。研究结果显示,相比单纯化疗组,安罗替尼联合治疗组的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均获明显改善。安罗替尼联合治疗组的中位PFS为5.0个月(95%CI:4.97–5.94个月),而单纯化疗组的中位PFS仅为2.7个月(95%CI:2.4–3.3个月)(p=0.)(图1)。安罗替尼联合治疗组中位OS为9.0个月(95%CI:6.55–11.45个月),而单纯化疗组中位OS为6.0个月(95%CI:1.08–10.92个月)(p=0.)(图2)。除此之外,对比两组患者的3个月PFS率、6个月PFS率、6个月OS率和12个月OS率,安罗替尼联合治疗组都显著高于单纯化疗组(表1,表2)。

图1:两组患者PFS

图2:两组患者OS

表1:两组患者PFS率

表2:两组患者OS率

安全性方面,所有患者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血液学不良反应。安罗替尼联合化疗组的血液学不良反应比例未显著高于单纯化疗组,另外,安罗替尼联合化疗组的部分非血液学*性,例如高血压、手足综合征、腹泻等,可能与安罗替尼有关(表3)。

表3:两组患者安全性数据统计

结论

本研究是第一项回顾性评估安罗替尼联合化疗方案在治疗晚期胰腺癌患者的研究。安罗替尼联合AG方案一线治疗晚期胰腺癌患者,表现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该疗法或将成为胰腺癌患者一线治疗的潜在新选择。由于研究样本量较小,未来还需要更大样本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验证安罗替尼联合AG方案在胰腺癌患者的疗效。

展望

正大天晴盐酸安罗替尼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小分子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对VEGFR、PDGFR、FGFR、c-Kit等靶点有着良好的抑制效果,具有抗肿瘤血管生成和抑制肿瘤生长的双重功效。目前已被获批用于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软组织肉瘤、甲状腺髓样癌等的治疗。如今在“癌症之王”胰腺癌中又有了新的突破。相信未来,安罗替尼也一定会继续为其他癌种的患者带来福音和希望,为肿瘤患者重新迎来生命的曙光。

专家简介

吴红阳

安徽医院肿瘤科

安徽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年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学士学位,年获安徽医科大学医学硕士学位,2年获医院医学博士学位。目前担任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青年医师委员会委员、安徽省肿瘤内科学会委员兼秘书、安徽省抗癌协会姑息与疼痛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安徽省抗癌协会临床细胞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在《LeukemiaLymphoma》、《JournalofExperimentalClinicalCancerResearch》、《JournalofInternationalTranslationalMedicine》、《MolecularandClinicalOncology》等国际期刊及《中华肿瘤杂志》、《中华血液学杂志》等杂志第一作者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并参与省级和国家级多项课题研究。

参考文献

[1]HongyangWu,NanaHuang,ChenchenZhao,etal.Anlotinibplusnab-paclitaxel/gemcitabineasfirst-linetreatmentprolongssurvivalinpatientswithunresectableormetastaticpancreaticadenocarcinoma:aretrospectivecohort.AnnalsofTranslationalMedicine2,10(6):

[2]ChenW,ZhengR,BaadePD,etal.CancerstatisticsinChina,.CACancerJClin;66:-32.

[3]VonHoffDD,ErvinT,ArenaFP,etal.Increasedsurvivalinpancreaticcancerwithnab-paclitaxelplusgemcitabine.NEnglJMed.Oct31;(18):-.

[4]SeoY,BabaH,FukudaT,etal.Highexpressionof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isassociatedwithlivermetastasisandapoorprognosisforpatientswithductalpancreaticadenocarcinoma.Cancer.May15;88(10):-45.

[5]ShenG,ZhengF,RenD,etal.Anlotinib:anovelmulti-targetingtyrosinekinaseinhibitorinclinicaldevelopment.JHematolOncol.Sep19;11(1):.

[6]ZhangX,LiuY,ZhangZ,etal.Multi-OmicsAnalysisofAnlotinibinPancreaticCancerandDevelopmentofanAnlotinib-RelatedPrognosticSignature.FrontCellDevBiol.Mar4;9:.

*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

编辑:马潇然

审校:牛文明梁李丽

特邀审核嘉宾:吴红阳教授

PR-GC-AN-2.04-05validuntil.04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
1
查看完整版本: 突破ldquo癌症之王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