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资料
男51岁
主诉:体检发现右肾上腺肿物1个多月。
现病史:患者因饮食呛咳查CT诊断为“右肾上腺肿物”,未作特殊处理。
既往史:10余年前自测血压高,血压最高/mmHg,自行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马来酸依那普利”,1个月前口服“可多华”后停用前述两药。否认糖尿病、冠心病等内科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重大外伤及手术史;否认输血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其他检查
医院查PET-CT示:右侧肝肾间隙占位,葡萄糖代谢不均匀轻度增高,节细胞神经瘤?嗜铬细胞瘤?建议组织学检查
本院影像
MRI肾上腺增强:
右侧肾上腺区可见一肿块,大小约5.4cm×7.7cm×7.5cm(左右×前后×上下),边缘清晰,与右侧肾上腺分界不清,T1WI等信号、T2WI明显不均匀高信号,DWI不均匀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可见渐进性强化,病灶内可见一T1WI高信号小结节,并可见分隔
MRI动态增强
增强扫描延迟期
常见鉴别诊断
肾上腺腺瘤:体积较小、信号均匀,MRI化学位移反相位图像上肿瘤信号下降明显,动态增强显示对比剂廓清迅速。
嗜铬细胞瘤:肿瘤质地不均匀,易发生坏死、囊变,MRIT2WI呈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早期肿瘤明显不均匀强化,结合患者多有阵发性高血压,血、尿儿茶酚胺代谢物增高。
肾上腺皮质腺癌:体积较大,瘤内常有出血、坏死、钙化,增强扫描早期强化明显,肿瘤边界模糊,可侵犯邻近组织或转移。
肾上腺淋巴瘤:双侧或单侧软组织肿块,以类圆形、椭圆形多见,MRT2WI呈稍高信号,较其他肾上腺恶性肿瘤信号低,D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呈现出渐进性轻中度强化。
肾上腺转移瘤:多有原发肿瘤病史,常双侧发病,瘤体形态不规则,内可见坏死,增强扫描呈中度至明显强化。
术后病理
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概述
约20%的节细胞神经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的交感神经
多为无功能肿瘤
多发于40~50岁,多见于成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右侧发病居多。
肿瘤生长缓慢,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常因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做检查时被偶然发现,肿瘤较大时可产生压迫症状。
少数(15%~20%)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具有分泌功能,可分泌儿茶酚胺、血管活性肠肽等,患者可出现出汗、消瘦、高血压等
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病理
病理上肿瘤呈结节状,境界清晰,有完整包膜,质地柔软,因而肿瘤生长时受周围脏器的限制而成椭圆形,且不侵犯周围的组织和血管。
组织学上,神经节细胞胞浆丰富,肿瘤内有较多的黏液基质,间质内容量大小及血管多少不一。
免疫组化染色(如S-、NSE及NF蛋白阳性)有助于明确肿瘤的组织学来源,具有诊断和鉴别诊断作用
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诊断
初诊主要依靠超声和CT。
超声表现为肾上腺低回声实性包块,可见少量血流或无血流信号。
CT影像可显示肾上腺区类圆形肿物,可呈嵌入式生长,呈现“水滴样”形态。因瘤体内含大量黏液基质,CT平扫时肿物为低密度影,增强后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静脉期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可与肾上腺转移瘤和嗜铬细胞瘤相鉴别
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
影像学表现:
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多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
肿块体积较大
肿块质地柔软,可沿周围器官间隙嵌入性、钻缝样生长
发生于右侧肾上腺的病灶可延伸生长至下腔静脉后方的组织间隙内,左侧的病灶则多沿胰腺后方边缘生长
较大时可以压迫、包绕周围组织、血管,但多无侵犯征象
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
影像学表现:
CT、MRI表现取决于肿瘤内细胞成分和胶原纤维与黏液基质的比例。
CT平扫、MRIT1WI图像上,肿瘤多等于或稍低于肌肉密度及信号强度
MRIT2WI呈中等至高信号,多类似于或稍低于肾脏实质的信号强度。
部分在高信号的肿瘤中可见条状或线性的低信号灶,即所谓“漩涡征”(低信号组织代表了纵横交错的雪旺氏细胞和胶原纤维)
渐进性强化(强化表现较有特点,早期表现出轻到中度的强化,并且强化呈进行性的,这是由于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中存在者大量的黏液性基质,结果导致细胞外间隙的扩大,对比剂在该间隙进行性积聚)
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治疗与预后
手术切除是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主要治疗方式,当肿瘤>4cm时应进行手术治疗,术前常规进行扩容准备。
腹腔镜肾上腺肿物切除术是手术的金标准。
本病预后良好,术后一般无复发和转移,但也有局部复发或转移的病例报道。所以术后还应进行长期随访,注意复发或恶变倾向
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小结
肾上腺区质地柔软的、较大软组织肿块
可沿邻近器官间隙钻孔样、嵌入性生长,并可以包绕周围组织、血管,但无侵犯。
瘤内点状、小结节钙化灶,T2WI漩涡征
增强扫描肿瘤呈渐进性延迟强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